标签:新型毒品

新型毒品:枇杷膏是冰毒、摇头丸、MDMA、甲基苯丙胺、氯胺酮混合物

新型毒品:枇杷膏是冰毒、摇头丸、MDMA、甲基苯丙胺、氯胺酮混合物

刘平律师 刘平律师 发布时间 0 |

新型毒品:枇杷膏是冰毒、摇头丸、MDMA、甲基苯丙胺、氯胺酮混合物 金羊网讯 记者张璐瑶,通讯员许自强、张毅涛报道:近年来,有不少不法分子在知名品牌的“咖啡”、“奶茶”中掺入毒品粉末,而后贩卖,让人防不胜防,近期,广州海珠警方在“飓风2016”专项行动中还打掉一个跨省市贩卖新型毒品团伙。这伙嫌疑人竟将冰毒和“摇头丸”研磨成粉末,自制所谓的粉末状毒品“饮料”卖出,还有“瘾君子”用其勾兑进“枇杷膏”里服食。 行动中,警方抓获2名犯罪嫌疑人,破获一宗贩卖自制粉末状毒品“饮料”的案件,共缴获230包添加了冰毒和“摇头丸”混合物的自制毒品“饮料”(重约336克),以及8瓶勾兑了毒品“饮料”的“枇杷膏”(重约968克)。 8月中旬,海珠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发现一条涉毒犯罪线索:一名居住在广东惠州外号叫做“肥仔”的男子有到广州贩卖毒品的嫌疑。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侦查发现,“肥仔”真名杨某,35岁,广东广宁人。8月26日中午,“肥仔”将到广州番禺区和一名叫“阿怡”的女子进行毒品交易。 8月26日上午,专案组出动4个抓捕小组,前往2名毒贩可能交易的地点展开伏击。 中午12时许,民警发现杨某驾驶一辆粤H牌的黑色小汽车从惠州市博罗县出发进入广惠高速,13时许在番禺区双岗站出了高速,随后停在附近的公路旁边。不一会儿,一辆粤L牌的丰田小汽车开了过来,并停到了杨某的小车旁边。一名女子拎着一个黑金色胶袋从丰田车上下来,走上了杨某的小车后排座位。不一会儿,该女子下车回到自己的丰田车旁,而先前拎在手中的黑金色胶袋已经换成一个较大的黑色胶袋。紧接着杨某也从黑色小车下来,从车上搬出几箱物品走到丰田小车旁。 此时,在附近伏击的民警立即上前,将2人抓获,并从该女子刚放进丰田车里的黑色胶袋中搜查出221包“饮料”,在储物格内搜查出4瓶“枇杷膏”,在一个黑色女装手提包中搜出9包“饮料”。随后,民警又在女子在番禺某小区的住宅中搜出4瓶“枇杷膏”。女子交代,8瓶“枇杷膏”均已经勾兑了毒品“饮料”。 经审查,民警确认该女子就是“阿怡”陈某,26岁,广州番禺人。陈某供认,自己通过微信联系毒贩杨某,以每包210元的价格与杨某交易221包混有冰毒和“摇头丸”混合物的毒品“饮料”,用于自己吸食,她手提包里的9包毒品“饮料”也是在一个月前向杨某购买的。 陈某交代,在“枇杷膏”中勾兑毒品“饮料”服用,是她自己的服食习惯。 经鉴定,警方缴获的毒品“饮料”和“枇杷膏”中,分别含有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甲基苯丙胺、氯胺酮等成分。 目前,海珠警方已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杨某、陈某执行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依法侦办中。

新型毒品:“长治筋”、“丧尸药”(甲卡西酮)从祸害穷人开始

新型毒品:“长治筋”、“丧尸药”(甲卡西酮)从祸害穷人开始

刘平律师 刘平律师 发布时间 0 |

新型毒品:“长治筋”、“丧尸药”(甲卡西酮)从祸害穷人开始 这种新毒品坑害穷人没商量,并有从小城市扩散的趋势 卡西酮类毒品早在山西长治肆虐,并开始向全国别的地方辐射 新闻稿里说哈尔滨警方“彻底斩断了一个山西长治到黑龙江哈尔滨的运毒通道”。地点很关键。要是查询全国和甲卡西酮有关的新闻,会发现多半都和山西长治有关系。总之,甲卡西酮其实早已在祸害中国,尤其是以山西长治为甚。难怪除了“丧尸药”,甲卡西酮还有个本土的名字——“筋”,如果加上地名,叫作“长治筋”。 而目前的一个趋势是,长治不仅仅是甲卡西酮的吸食之城,更是中转之城。甲卡西酮这种毒品开始以长治为中心,向全国辐射开去。 2011年,警方破获过一起贩毒案,毒贩夫妻躺在8000万元现金上睡觉。他们卖的是甲卡西酮,主要流向是山西长治。2011年,警方破获过一起贩毒案,毒贩夫妻躺在8000万元现金上睡觉。他们卖的是甲卡西酮,主要流向是山西长治。 一便宜、二易得、三劲儿足,该种毒品从煤矿工人开始在社会低收入人群中流行 一种毒品有如此明确的地域属性,很罕见。要解析一二,得从地域特色说起。提到山西长治,第一时间想到煤炭的人不会少。而甲卡西酮的流行,还真是和煤炭有关。2006年,央视焦点访谈做过一个名叫《“面面儿”之惑》的节目,去了山西采访。所谓的“面面儿”,指的是咖啡因。报道提到,“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吸食面面儿的有很多是煤矿工人、大货车司机等重体力劳动者。据他们介绍,面面儿价格便宜,经济上负担得起,吸几口就可以提神。” 2010年前后,后劲更大的“筋”甲卡西酮逐步取代了“面面儿”。2011年,一位中新网记者跟随山西警方到各地开展禁毒宣传。山西警方说,“由于过去煤矿生产条件差,安全设施不到位,对于把脑袋提在裤档上的下井矿工,为了能够集中精神观察周围挖煤时的安全环境,以及多挖煤多赚钱的思想,矿工吸食‘面面儿’的现象就出现了。而最关键的一点,由于原料来得很容易,‘面面儿’的市场售价又太过便宜,重体力的劳动者——矿工便轻易接受了。他们不认为是毒品的毒品”。后来,“面面儿”被“加筋”,出现了质的变脸,毒性也更强了。所以在山西禁毒宣传中,煤炭企业位列重点。《南方日报》2012年的报道亦指出,2011年6月,山西禁毒干警在长治查出,矿工为集中精神而吸食的“面面儿”里添加了甲卡西酮,其中,一位矿工3个月的工资共1.6万元人民币被全部吸没。 长年的劳作压力,让一些煤炭工人通过吸食便宜的新型毒品减压长年的劳作压力,让一些煤炭工人通过吸食便宜的新型毒品减压。 “丧尸药”显示出新型毒品四大特性,危害大,需警惕蔓延 从根源上讲,新型毒品原料易得,制作不费劲,十分便宜 卡西酮类毒品听起来唬人,却不难做。和冰毒一样,材料取自麻黄碱,在家庭作坊中便能制作提取。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徐江平教授称,如今市面上大部分感冒药中都含有麻黄碱成分。包括被大众所熟知的新康泰克、白加黑、日夜百服咛等数十种常用感冒、止咳平喘药。这让甲卡西酮的制作变得轻而易举。“从感冒药中便可提取麻黄碱,再做成浴盐非常容易。”徐江平说,“更可怕的是,仅三盒感冒药便可满足一个人次的量。” 卡西酮类毒品的这个特性在其它许多新型毒品中也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化工原料能够制作成多种多样的新型毒品,而便宜易得,意味着祸害更多人的可能性。 从人群上看,穷人通过吸食便宜的新型毒品减压、麻痹,需求很大 联合国的一份官方报告说,贫困、粮食不安全、贫富差距、社会排斥、受到剥夺、流离失所、缺乏综合性教育和娱乐设施及就业前景、童年早期的父母关爱和指导欠缺、受到暴力和虐待的侵害,是同时影响到毒品问题供需两方面的部分社会经济因素。这些因素是毒品现象的重要动因。 举个希腊的例子。债务危机中的希腊,许多人的日子都不好过,穷人越来越多。一种叫作SISA的新型毒品出现,在穷人中大受欢迎。SISA,是一种以冰毒为基础的廉价合成毒品。2012年,具有政府背景的希腊禁毒组织KETHEA主任撰写了一篇题目为《希腊经济危机:毒品政策、策略的危机与挑战》的文章。该文提到,经济萧条拖延得越久,吸毒与酗酒比例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疾病几率就越高。并尖锐地指出:全国愈发严重的贫困问题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带来绝望、健康问题和用街头毒品自我麻醉。 的确,对于有钱人来说,吸食毒品可能是一种填补空虚,或者是“时尚”的社交生活方式。然而,对于穷人来说,吸毒则更多是一种廉价的发泄工具。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几十块钱一瓶的“摇头水”很泛滥大体也是这个原因。而甲卡西酮是一种比冰毒更便宜,药力更强劲的毒品,所以具备了在小城市、在穷人中流行的潜质。的确,搜索甲卡西酮相关的判决也会发现,地点大多在小城市、农村。 从影响来讲,这种风靡可能变为“农村包围城市”,国外有前车之鉴 廉价而威力强大的毒品“从农村包围城市”,风靡全国,不是不可能。大家更熟悉的冰毒也是一种合成毒品。在美国,冰毒又称之为“穷人的可卡因”。因为这种可以大量合成的毒品比可卡因药力强,又要便宜得多。在当时,可卡因是和好莱坞等耀眼的时尚元素联系在一起的。当冰毒被大量接受、蔓延,便不再是“穷人的可卡因”,而变为了全美的可卡因了。目前看到的情况是,以山西长治为中心,甲卡西酮开始向外输送。当同类型但要更贵的冰毒已经风靡中国的时候,有理由担心“丧尸药”的泛滥。何况说,这种药其很容易和冰毒一样,被包装成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浴盐”在欧美都十分流行。 “丧尸药”已经可能开始祸害大城市了。2012年12月的《法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上海和苏州的法医联合写作的一篇论文。该文讲述了一个极端离奇的案例,一名男子吸毒后将一名女子杀死后,将其开膛破肚,啃食其心脏和子宫等内脏,而后噎死(《吸毒后杀人并食尸致机械性窒息死亡一例》)。文中提到,该男子的体内检测出了冰毒,并分析称,是否冰毒也如美国出现的“卡西酮”案例一样,具有让人产生食人冲动的效果。其实,冰毒作为一种广泛吸食的毒品,很难找到“啃人”案例。更有可能的是,该男子还吸食了“丧尸药”,当前的技术手段很难查出(下文会具体讲述)。 从防范来讲,对于新型毒品,甚至检测都是个问题 合成毒品多种多样,种类丰富。合成卡西酮是一种典型的“设计药”——制毒者通过稍微改变一点化学结构,得到很多毒性差不多的“新药”。所以,新型合成毒品五花八门、防不胜防,检测手段也完全跟不上。冰毒、海洛因这些老牌毒品,鉴定人员还能够悉数检出,碰到新型毒品就不管用了。2013年12月,几位美国学者发表了一份研究结果,他们搜集了大量的合成毒品吸毒代谢样本,结果发现当前的技术很局限,检出率十分低下。美国如此,国内的检测当然更好不到哪儿去。难检测,意味着从吸毒人员入手来大量查验很不容易。 复杂多变的”新型毒品”国外的检测也跟不上,“丧尸药”也不过是2011年前后才开始在欧美流行复杂多变的”新型毒品”国外的检测也跟不上,“丧尸药”也不过是2011年前后才开始在欧美流行 阻止“丧尸药”坑害,最根本的是从源头掐死化学原料供应 “丧尸药”这些新型合成毒品,来自化工原料。联合国的禁毒报告认为,有效经验是严控和打击非法化学品买卖,从源头得掐死。比如说,1996-2013年期间美国高中生对致幻剂的使用减少了75%,这与此物质供应量的减少密切相关。而供应量的减少,则是因为对化学原料的管制加强了。 目前我国的情况是,有法律法规,也有部门规章,然而监管依旧混乱。主要有三个问题:问题一是,部门权责不清,许多企业钻空子。例如,我国药用与非药用化学原料有两套监管体系,一为药监部门,一为安监部门。两个部门之间协调不顺让许多企业以此规避了监管,形成了空白地带。问题二是,对企业的处罚轻,往往罚款了事。相关的条例办法本身对企业很宽容了,如果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企业轻轻松松蒙混过关。问题三,化工原料企业非常多,鱼龙混杂,客观上监管起来难度也大。如果只是几家巨头企业,倒是很好控制,但是众多大中小企业夹杂在一起,便不好办了。问题明确了,当然需要解决,尽管有困难,可从根子上控制住原料企业,比起查封成千上万的小作坊都要有效、节约成本得多。

重庆新型毒品犯罪占比近90%重庆一中院发布毒品犯罪新特点以及防控对策

重庆新型毒品犯罪占比近90%重庆一中院发布毒品犯罪新特点以及防控对策

刘平律师 刘平律师 发布时间 0 |

重庆一中院发布毒品犯罪新特点以及防控对策 新型毒品犯罪占比近90% 来源:法制网   近年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居高不下。近日,一中院在频发的毒品大要案中总结出毒品犯罪的新特点以及防控对策,对打击和预防毒品犯罪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重庆一中院受理毒品案件共计1003件。毒品犯罪数量呈逐年增长之势,而且毒品犯罪呈现年轻化趋势,禁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新型毒品犯罪占比近90% 据统计,近三年来,一中院审理的毒品犯罪一审中涉及共同犯罪的案件占比29%,毒品犯罪共同犯罪以及毒品犯罪的有组织化程度不断加剧,而市一中院受理的一审案件中涉及新型毒品犯罪在2014年到2015年所占比例从85%上升到88%,而且新型毒品带有的强烈“致幻性”易引发其他犯罪。目前,制贩新型毒品案件正逐渐成为市一中院辖区制贩毒品案件的主流。 在犯罪手段方面,制毒、藏毒的手段更加隐秘、高级,网络交易已经成为了易制毒化学品买卖的重要渠道。除传统人体藏毒方式,犯罪分子还采取人货分离的方式,将毒品夹藏在茶叶等小型货物中;犯罪分子内部毒品犯罪团伙内部成员各自分工明确、互不熟悉,涉案成员之间多单线联系;犯罪分子频繁改换交易地点、通讯工具或者利用暗语、网上联络等反侦查手段,通过无线网络视频进行验货,以逃避打击以及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反抗执法。 毒品犯罪链呈现国际化趋势 犯罪分子利用或雇佣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进行毒品犯罪的现象日益突出且犯罪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青少年涉毒犯罪非常突出,90后制毒犯罪比例的上升正说明了毒品犯罪的年轻化。此外,农民和无业人员在实施毒品犯罪的主体构成中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例。由于法律政策的瓶颈,对他们羁押难、打击难、执行难,已成为许多地区禁毒工作的一大顽疾。 毒品犯罪上游犯罪团伙或犯罪集团内部组织严密、成员固定、纪律严格、分工明确,犯罪集团形成了“产、供、销、藏”一条龙的职业化犯罪体系。从毒品来源上看,境内外犯罪分子相互勾结,制造、运输、贩卖都呈现出国际化、跨境化态势。而在毒品犯罪链的下游,微量化的“零包”贩毒越来越突出,且无孔不入,不断向各类人群渗透,其危害程度不可小视。 禁毒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实行综合治理。一方面突出对新型毒品犯罪的打击,遏制新型毒品的扩散和蔓延,对于日趋小体量化的毒品犯罪行为也应给予高度重视。形成对毒品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另一方面,需要明确法律规范中有关毒品犯罪的财产刑罚问题,加大毒品犯罪财产刑执行力度以及加大毒品犯罪的缉查和排查力度。 共同制造毒品均获重刑 2015年1月,被告人徐某东、朱某恩从他人处购买了麻黄素等制毒原料,并在同月间对毒品甲基苯丙胺进行制作加工。同月20日23时许,民警在徐某东租赁屋内将徐某东、朱某恩抓获,当场查获甲基苯丙胺2700多克、含甲基苯丙胺成分的液体1100多克、颗粒状、粉末状及块状甲基苯丙胺片剂900多克。后民警在朱某恩家中查获甲基苯丙胺18300多克、含甲基苯丙胺成分的液体11000多克。 法院认为,被告人徐某东、朱某恩共同制造大量毒品甲基苯丙胺,其行为均已构成制造毒品罪。由于徐某东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朱某恩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16年6月3日公开宣判以制造毒品罪分别判处徐某东死刑,朱某恩无期徒刑。 跨境贩卖毒品获死刑 2011年4月,杨某强(已判刑)、易某富(已判刑)等人到缅甸与刘某联系购买毒品甲基苯丙胺片剂(俗称“麻古”)。同年7月29日左右,被告人刘某在云南省景洪市将毒品甲基苯丙胺片剂18万颗贩卖给杨某富、易某富、张某(已判刑)等人。又在同年10月5日,被告人刘某在云南省景洪市将10块共计6万颗毒品甲基苯丙胺片剂贩卖给杨某富、易某富、张某、王某斌(已判刑)等人,杨某富安排的袁某(已判刑)获取了28.5块毒品甲基苯丙胺片剂。同时,2011年10月6日,被告人刘某在云南省昆明市将60000颗毒品甲基苯丙胺片剂贩卖给赵某、张某(均已判决)。 被告人刘某于2013年8月18日被抓获,于2013年8月22日被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司法委警察局移交我国公安机关。法院认为,被告人刘某为牟取非法利益,贩卖巨大数量的甲基苯丙胺片剂,其行为已构成贩卖毒品罪。刘某多次贩卖数量巨大的毒品,其罪行极其严重。2016年6月21日,重庆一中院在国际禁毒日来临之前对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死刑的刘某,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依法执行死刑。(记者 吴晓锋)

新型毒品“速溶咖啡”现广东吸毒窝点

新型毒品“速溶咖啡”现广东吸毒窝点

刘平律师 刘平律师 发布时间 0 |

新型毒品“速溶咖啡”现广东吸毒窝点 阳江一吸毒窝点现新型毒品“速溶咖啡” [摘要]阳江市公安机关在海陵岛某高档公寓中查处一个聚众吸毒窝点时,现场缴获了多种新型毒品,有的伪装成袋装“奶茶”、有的伪装成“速溶咖啡”。 阳江一吸毒窝点现新型毒品“速溶咖啡” 近日,阳江市公安机关在海陵岛某高档公寓中查处一个聚众吸毒窝点时,现场缴获了多种新型毒品,有的伪装成袋装“奶茶”、有的伪装成“速溶咖啡”,而且包装与市面上售卖的即冲即饮的速溶饮料高度相似,甚至连冲泡后的“香味”也高度相似…… 对于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上述毒品“伪装者”以假乱真的“易容术”可谓令人真假难辨、防不胜防,但这却反映了毒品犯罪的高度隐秘性;也是正因如此,打击毒品犯罪、与毒品犯罪分子的较量,无疑是一场“毒战”——危险与挑战并存,打击与预防并重。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共审查起诉毒品犯罪案件260件300人,而作为公诉部门的一员,小明在承办案件的过程中也“见识”了不少毒品犯罪分子各式各样的犯罪手段,在此,就让小明来给各位乡亲父老揭开毒品犯罪不为人知的“伪装”: 1、 以高度隐秘方式交接毒品 在小明曾经承办的一宗贩卖毒品案件当中,犯罪嫌疑人A使用了一种“特别”的毒品交付方法:在某快餐店预先收取买毒人员的毒资款后,将以快餐包装袋包装的毒品隐藏在快餐店洗手间,并在其离开洗手间后才让买毒人员去接收。 而在犯罪嫌疑人A被抓获后,便向警察叔叔飚起了“演技”,辩解称自己没有实际向买毒人员交付毒品且不知道包装袋里装有毒品,据以否认自己有贩卖毒品。 然而,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毒品犯罪分子即使采用隐秘方式交付毒品并且“演技大爆发”,也难逃法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犯罪嫌疑人采用高度隐秘方式交接毒品,明显违背合法物品交接方式的,且犯罪嫌疑人不能做出合理解释,可以认定其应当知道所实施的行为是毒品犯罪行为。 2、“以贩养吸”日益增多 贩卖毒品案件在毒品犯罪案件中占有极高比例,涉案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有吸毒劣迹,并且以贩卖毒品的犯罪所得支付吸毒费用。 因此,也有部分“以贩养吸”的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便“心生一计”,对于其所贩卖的毒品或者被抓获后从其身上、车辆或住处中查获的毒品,辩解称系其用于个人吸食,据以否认其贩卖毒品行为。 而根据相关刑法及司法解释规定,对于以贩养吸的贩毒人员,其被查获的毒品数量应认定为其犯罪的数量,且贩毒人员被查获后,对于从其住所、车辆等处查获的毒品,一般应认定为其贩卖的毒品。 3、毒品种类日益多样,名称具有迷惑性 最近,从新闻媒体等方面的报道,毒品犯罪中涉案毒品的种类日益多样化,开始出现诸如“MDMA”、“奶茶”、“神仙水”、“跳跳糖”、“浴盐”等等名称让广大民众难以识别的新型毒品。 在此,小明要郑重告诫各位,上述各种名字听起来很“洋气酷炫”的,可不是甜蜜糖果,而是含有致幻性、毒性的毒品,对人体具有极大的伤害。因此,奉劝诸位在外交际应酬的时候要留个心眼,远离毒品,以免沉沦毒海、悔恨终身。 文丨嘉滨

新型毒品包装成毒“果冻”毒“奶茶”

新型毒品包装成毒“果冻”毒“奶茶”

刘平律师 刘平律师 发布时间 0 |

新型毒品包装成毒“果冻”毒“奶茶” 原标题:新型毒品爱“化妆”:假“果冻”假“奶茶” 记者日前从公安局禁毒支队获悉,市面上出现了外表酷似咖啡粉、奶茶粉、小灌装饮料等“饮料”形式的新型毒品。这些“饮料”往往混合了冰毒、K粉、摇头丸等多种成分,毒性大,成瘾性强,还有一些含有卡西酮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济南警方提醒,在一些娱乐场所里,不良人员可能会用漂亮的“奶茶”“咖啡”等“饮料”诱骗吸毒。好奇心强的青少年尤其要提防别有用心的“饮料”。交朋友过程中,应多了解对方工作和生活情况。新华社发朱慧卿作 新华社广州6月2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毛一竹周颖)闻起来是香飘飘的“奶茶”,看起来是晶莹剔透的“果冻”,殊不知精心装扮的零食,也可能“含毒”。 近年来,为躲避警方查缉,降低目标群体戒心,新型毒品开始了形形色色的“变装”:粉末状的“速溶咖啡包”“奶茶包”、颗粒状的“跳跳糖”、植物纤维状的“铁观音”“神仙水”“开心水”……“6·26”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记者对这些“毒零食”的蔓延进行了调查。 披上“茶叶”“果冻”外衣的新型毒品 据中国禁毒网披露,今年2月,重庆海关缉私局在与重庆公安局禁毒总队的一次联合行动中,在犯罪嫌疑人王某住所查获新型毒品“果冻”1206.5克,及封装于茶叶包内的新型毒品“烟丝”4克。 无独有偶,近日,广东阳江警方在查处的一个聚众吸毒窝点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毒零食”。这种小包装“茶叶”,外形与一般茶叶无异,甚至还印有生产日期,冲进水里喝,味道非常香,也感觉不出来其中含有毒品。 但警方经调查试验发现,该毒品与“摇头丸”等毒品相比,更易上瘾,吸食者会产生严重幻觉,极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对此,不少疏于防范的人失足中招。近日,记者在广州白云自愿戒毒医院见到正在进行戒毒治疗的小李。小李告诉记者,去年某天有朋友过生日,邀请他前往某私人会所参加派对。派对上,有朋友冲了一杯“奶茶”给他喝,说喝完会很开心。 “‘奶茶’包装就和一般速溶奶茶包装一样,看不出差别,味道闻起来非常香。”小李说,那段时间自己心里烦,朋友劝他喝,他也抹不开面子,就喝了,没想到沾上的却是毒品。 广州白云自愿戒毒医院住院部主任李华林告诉记者,新型毒品强烈刺激人体中枢神经,增强兴奋度,其危害不亚于传统毒品。吸食过量或长期吸食毒品者还可能伴随精神障碍、幻听、被害妄想症等症状,很多人对其成瘾性、依赖性和对肌体器官的伤害往往不甚了解。 “朋友圈”变“毒友圈” 毒害青少年 ——新型毒品“外衣”不断翻新。广东省检察机关在办理毒品案件时发现,“奶茶粉”“开心水”、麻古、摇头丸、美沙酮等各种化学合成类新型毒品不断出现,近年来又出现了“红冰”“阿拉伯茶”“浴盐”等最新型毒品,占据比重逐渐增大。 “这些新型毒品通常披着零食的外衣,降低目标群体的防备心,或满足吸食者尝鲜的需求。”李华林说,有时一杯“奶茶”可能同时混有新型毒品以及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吸食者本人都无法知晓其到底吸食了多大量、哪种类型的毒品。 ——不少青少年“尝鲜”中招。白云自愿戒毒医院有关医生告诉记者,在吸食新型毒品的人中,有一类是长期吸毒者,在吸食传统毒品之外,尝试新型毒品。还有一类是青少年。这类人群,对新型毒品缺乏了解,在毒品漂亮外衣的迷惑下“尝鲜试毒”,以为不会上瘾或者被欺骗、教唆而吸食新型毒品。 据该医院不完全统计,每年中、高考过后以及寒暑假时间段,到该医院进行自愿戒毒的青少年人数明显增多。在自愿戒毒的青少年中,年龄最小的仅13岁,在他人教唆下吸食了K粉以及其他新型毒品。 ——吸毒社交化、娱乐化,私人会所成吸毒新聚集地。小李介绍,自己较少单独吸食毒品,通常都是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开心一下”。以前吸食的场所大多在迪厅、KTV、酒吧等地,现在都是去私人别墅、会所,或是在租用的高档公寓内。“选择这些地方,主要是因为更隐蔽,更易躲避警察查缉。”小李说。 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筑防毒墙 部分公安干警、戒毒医院医生认为,新型毒品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对此,必须加大力度打击毒品犯罪,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治安排查,呼吁全社会共筑“防毒墙”。 ——加大群众举报力度。据广东省检察院侦监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型毒品一般属于混合类毒品,成本低,售价往往还高于同等质量的成品毒品。混合型毒品销售末端的利润一般可达25%以上,贩卖该类毒品的上游利益则高达数倍甚至数十倍。且相比传统毒品,新型毒品制作相对简单,不需要化学方法、专业工具,更不易产生容易暴露的废气、废水,整个过程在居民楼住所就可以完成。若没有知情人士举报或在毒品交易时被抓,此类案件的侦破难度往往非常大。 ——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近年来,随着公安机关加大对娱乐场所聚众吸毒稽查力度,不少吸毒者将吸毒地点转向私人会所或高档公寓,流动性和隐蔽性更强。且随着社交工具便利化,吸毒者网络联络更便捷。李华林建议公安机关在加大实地稽查打击力度外,加大网络监督力量,核查相关问题。 ——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人认识到新型毒品的危害,及时寻求专业机构救助。据白云自愿戒毒医院有关医生介绍,不少吸毒者都是瞒着家人、亲人在外和朋友吸毒。但吸毒者往往会产生一些身体症状,如极度不耐烦、无缘无故发脾气、腹痛、尿频尿急等。如果发现家中成员长期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寻求专业机构做进一步检查检验。 一些基层教师还建议,教育部门应将禁毒宣传教育纳入学校法制课程,重新修编禁毒教材,大力普及“止咳水”“神仙水”等新型毒品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使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更有针对性。

浴盐毒品

浴盐毒品

刘平律师 刘平律师 发布时间 0 |

新型毒品浴盐 5.“浴盐” 据悉,毒品“浴盐”是现今最厉害的毒品。 “丧尸浴盐”毒品的化学名称为亚甲基二氧吡咯戊酮(Methylenedioxypyrovalerone),简称MDPV,MDPV是当前在欧美兴起的迷幻药,初时人们以其外形如同海盐,故称之为“浴盐”。一种新型的化学合成药品。 新兴迷幻药形如海盐 MDPV是当前在欧美兴起的迷幻药,初时人们以其外形如同海盐,称之为“浴盐(Bath Salt)”,2012年5月26日美国迈阿密有一名男子尤金怀疑服用此种迷幻药后,犹如“丧尸”般在街上发狂追咬途人,一名流浪汉走避不及,惨被咬脱半边脸皮,遂有人将MDPV称作“丧尸浴盐”。 MDPV是兴奋剂属性的精神药物,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在1969年开发时,它是一种不起眼的兴奋剂,但后来却证实此药可导致心理及身体受到严重伤害。 药剂师解释称,服食MDPV后做出类似丧尸咬人行为,因MDPV会增加脑部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从而令人兴奋,同时出现幻觉、妄想,还变得孔武有力,最恐怖是令人产生暴力倾向,产生磨牙反应以致“想咬嘢”。 他说,MDPV属极度危险的毒品,药力长达八小时;MDPV和俗称“Fing头丸(MDMA)”的化学结构相同,长期服用可令肾、肝及呼吸道等器官衰竭。当前在港管有或服用均属违法,最高可罚款100万元及监禁7年。 MDPV,全名为Methylenedioxypyrovalerone(亚甲基二氧吡咯戊酮)。 MDPV属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重吸收抑制剂(NDRI),药理作用类似甲基苯丙胺,具有中枢兴奋作用。MDPV的急性效应包括:在生理上,可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血管收缩、出汗等;在心理上,增加警觉和知觉,增加觉醒度,焦虑、激动,对食物和睡眠需要的感觉度减少。上述急性效应可持续3至4个小时。随后出现如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和轻度的兴奋,持续6至8个小时。大剂量的MDPV对于兴奋剂的非耐受者可产生激烈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惊恐发作。长期或大量服用MDPV可以形成依赖性。 不良反应 MDPV的药物不良反应诸如剧烈头痛,妄想,焦虑,惊厥,甚至忧郁症等副作用。有报告显示,MDPV具有与甲基苯丙胺相似的严重的衰退综合症,如抑郁、昏睡、头疼、焦虑、体位性低血压、肌无力,以及某些情况下的眼充血。这些症状会在4至8个小时内减(消)退。当使用周期延长时,会出现腹痛以及肾痛。MDPV也可以引起暂时性的牙关紧闭和/或夜间磨牙症。 日前,美国出现一种新的毒品“浴盐”,据悉,吸食这种叫“浴盐”的毒品后,会让人完全陷入幻觉状态,失去理智,并且将自己想想为超人,并且对其他人进行攻击。据悉,毒品浴盐是现今最厉害的毒品。 据悉,前段时间被传得沸沸扬扬的食脸男鲁迪•尤金据称服用了强力致幻药物毒品“浴盐”。据悉,食用毒品浴盐后会让人变得非常邪恶,会感觉自己是个巨人,并且刀枪不入。 5月26日,31岁的迈阿密男子鲁迪•尤金,突然袭击路边流浪汉,并把对对方几乎80%的脸啃了下来。“食脸男”事件迅速引发全球关注,有人说他的DNA“与人类不符”,也有人说他感染了“丧尸病毒”,但这些都是离谱的猜测。最新调查显示,尤金之所以出现“食脸”的行为可能是因为服用了一种被称为“浴盐”的新型毒品。据悉,吸食“浴盐”后,会让人完全丧失理智,导致吸食者对其他人进行攻击和撕咬,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对“浴盐”展开围剿。 多国围剿新型毒品“浴盐” 毒品“浴盐”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在最危险的情况下,药物滥用专家形容其兴奋功能比可卡因强13倍。而其带来的精神状态改变,可能会导致恐慌、躁动、妄想、幻觉和暴力行为。近期,全球已发生多起因吸食毒品“浴盐”而导致的伤人事件。也被称为“丧尸浴盐” 迈阿密警方上月开枪打死了一名名为鲁迪•尤金的迈阿密男子,该男子在繁忙的高速公路上攻击一名流浪汉,啃掉后者近80%的脸部皮肉。事后调查称该疯狂男子事发前曾吸食毒品“浴盐”。 据太湖明珠网报道,此后,网友爆料称,美国再次发生“食脸”事件。43岁的路易斯安那男子Carl Jacquneaux袭击了他的邻居,并且咬掉了一大块脸。邻居Todd Credeur说,当时他正在院子里工作,卡尔突然出现,袭击了他。为了自卫,他用杀虫剂攻击了卡尔。随后,卡尔跑到了另一人的家中,用刀子偷了一把手枪。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卡尔很可能服用了新型毒品“浴盐”。不过警方目前还不能确定,需要等毒理实验的结果。 鉴于毒品“浴盐”造成的恶劣后果,一名特拉华州参议员称将推动在全美范围内禁止危险的合成药物“浴盐”的立法行动。美国参议院上月已通过立法,把出售“浴盐”列为非法行为。 据广州日报报道, 导致数起伤人事件的新型毒品“浴盐”在日本也开始呈现泛滥之势。日本警方的最新统计显示,吸食“浴盐”导致的恶性案件已经是传统毒品的7倍以上。近日,日本警方采取集中行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清剿这种新型毒品。 据齐鲁网报道,加拿大有关方面5日也声称,将对用于制作新型毒品“浴盐”的主要成分发布禁令。毒品“浴盐”关键成分是人工合成刺激物MDPV。加拿大数月内将开始禁止生产、拥有、处理和进出口该物质。 “‘浴盐’是和冰毒结构非常类似的新型毒品,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可极大提高人大脑中的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徐江平教授称,吸食“浴盐”会导致人体肾上腺素持续数小时极端上涌,人体会处于偏执的恐惧和愤怒状态。在最危险的情况下,其兴奋功能比可卡因强13倍。然而在兴奋过后,却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据一份“浴盐”的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患者有强烈的再次服用愿望,换句话说,这种毒品很容易上瘾。无节制的摄入“浴盐”后,会造成短期记忆消失、心率剧增、出汗增加、瞳孔扩散、行为失控、自残,以至于陶醉于肢体暴力中而自己却没有知觉。曾经有中毒者过瘾时割开自己的脖子却还能行走,跳跃直至死亡。中毒者甚至无法用镇静剂使其恢复状态,只能直接麻醉。 人们熟悉的鸦片、大麻、吗啡、海洛因、杜冷丁等传统毒品,更多强调的是“镇痛”的作用。而甲卡西酮、苯丙胺或甲基苯丙胺(冰毒)、摇头丸、K粉、咖啡因等新型毒品,则是能通过作用于神经中枢而刺激多巴胺释放,让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感。 “这种强烈的刺激感是多巴胺在作祟。”徐江平表示,这种神经传导物质由大脑分泌,主要负责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奖赏效应”。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种物质带来的刺激感和毁灭性能与甲卡西酮“媲美”。 美国毒瘾君子尼尔布朗的现身说法也是明证:吸食“浴盐”半天,当他再次清醒时,发现自己用一把割皮刀将自己的脸面和肚皮割开,“像剥一只虾”。

0号胶囊毒品

0号胶囊毒品

刘平律师 刘平律师 发布时间 0 |

新型毒品0号胶囊 3.“0号胶囊” 2013年9月8日,年仅21岁的小军,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死亡证明显示,小军死于心功能衰竭。小军生前患有心脏疾病,在送其就医的朋友看来,或许是值班医生在小军肛门内发现的那粒淡黄色胶囊导致了小军的死亡。在男性同性恋者(以下简称“男同”)群体中,这种胶囊被称做“0号胶囊”。 “圈子里普遍在用” “我们是情侣。”小军的男友告诉记者。在两人的关系中,小军扮演女性角色,这一角色在男同中,被称作“0”,该胶囊主要是女性角色的男同在使用,故得名“0号胶囊”。 在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预防干预室副主任徐杰看来,“0号胶囊”的危害不仅在于其会对人体机能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使用后出现的亢奋及幻听、幻视等现象,会使安全套使用率在男男性行为中大大降低,从而为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心跳加快,感觉整个人十分亢奋,会出现幻觉,别说用安全套了,和谁发生的关系有时都不清楚。”一名使用过“0号胶囊”的男同告诉记者。 “让人更为忧虑的是,这种胶囊往往在群交中使用,从而导致艾滋病传播的几率大大增加。”徐杰说,“我们近期所做的调查显示,男同中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不到40%,而‘0号胶囊’的使用,是造成使用安全套比例低的原因之一。” “大家都在用。”一位男同说,在他看来,“这十分正常”。记者在采访其他多个一二线城市的男同组织负责人时,从他们口中得到了同样的说法:“圈子里普遍在用。” 网售泛滥 健康隐患令人忧 记者了解到,购买“0号胶囊”主要有两个渠道:网络和浴池。 登录某知名购物网站后,只需在“搜索栏”中输入数字0,“0号胶囊”几个字便会自动出现在关键词中,而出售此类产品的卖家有近600个,地点遍及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一二线城市。 记者在销售量排名前10的卖家中随机选择了一家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商铺。信息显示,该店铺近30天内已成功出售665件“0号胶囊”。店家称,所售产品是德国DSG原装,如果买的多,价格可从优,并表示线下有实体店可供参观。但当记者问及此类产品的主要成分及售卖是否违法时,对方回答:“产品说明上写得十分清楚,大家都在卖,没人管。” 随后,记者在其店铺页面上看到了对该产品主要成分的介绍:“DSG科学组方中,包含了蜂胶提取物、蛇床子油、紫草籽油、大豆异黄酮、胚胎细胞水化因子等10多种纯天然植物萃取精华。” 单从产品介绍看,“0号胶囊”似乎属于普通保健品,但其产品作用机理的介绍则显得较为露骨。“排毒清理,改善肛肠环境,杀灭有害菌,排除因感染、肠道疾病引起的肛门干涩、无分泌、性交疼痛等因素。营养和刺激肛门感触细胞,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对于‘性刺激’感觉的传导速度,用药后更亢奋、更敏感。” 在4000余条“买家留言”中,很多匿名买家道出了隐情。 一位买家称:“昨晚用后头晕目眩,眼睛还出现了短暂失明,大家千万要慎用啊!” 另一位则表示:“昨晚用了下,真心恐怖,无法形容,出的汗把衣服、被子全部湿透了,整个人都脱水了,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放慢了速度,人都一卡一卡的,出现很多幻觉,今天称体重,瘦了一两斤,再也不尝试了。” 而部分买家则直接表示:“这就是毒品,大家要慎用啊!” “0号胶囊”的另一个销售渠道,是男同浴池。“男同间的高危性行为多发生在这里,因此,这也是‘0号胶囊’的一个重要销售渠道。”一位男同组织负责人介绍,“购买后,往往直接就在浴池内使用。” 在某一线城市的男同浴池,记者看到,门口赫然张贴着“出售0号胶囊”的大字广告。 “你要第几代?”记者以买家身份进入店内时,店家问道。 “还分几代?一共有几代?” 见记者有些迷惑不解,店家笑着说:“是第一次用吧?那就用4代吧,安全些,劲儿也没那么大。” 离开时,卖家还叮嘱:“开始先少用点儿,不然身体吃不消。”但对于其中的主要成分,店家先表示“跟溜冰(吸食冰毒)差不多”,随后改口称“跟伟哥一样,保健品”,同时用警惕的眼神看看记者,问道:“你问这干吗?” 监管空白须尽快填补 这种“0号胶囊”到底是什么? “很可能是一种毒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同告诉记者。他曾专门就男同中使用的各类“药物”进行过研究。他介绍,“0号胶囊”是近两年才传入我国的,最早在广东沿海地区,近一年才逐步渗透到北方城市。 “据说其成分主要是安非他命的衍生物,是冰毒提取过程中产生的残渣,会让人产生幻觉,属于毒品。”他压低声音说,这种东西使用后会让人产生较强的性冲动,同时使血压出现大幅波动,增大心脏负担。 记者随后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权威机构目前尚未对该类产品的成分进行明确鉴定,也没有相关部门就此进行过说明。 相关专家表示,如果确属毒品,那么政府必须进行严管。此外,即便属于普通药品,根据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相关规定,网站也是不允许销售的。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填补监管空白,对网售药品等违法行为加大管理处罚力度。

跳跳糖毒品

跳跳糖毒品

刘平律师 刘平律师 发布时间 0 |

新型毒品跳跳糖 2.“跳跳糖” 4月23日下午4时许,九江市八里湖公安分局禁毒大队和官牌夹派出所在开发区某宾馆联合查处一起贩毒案,缴获新型毒品“跳跳糖”“橙汁”60余包,k粉200余克,抓获邓某、杨某两名犯罪嫌疑人。 4月23日上午8时许,八里湖公安分局禁毒大队接到群众举报称,位于开发区的一宾馆内有男子涉嫌吸毒。接警后民警迅速赶往现场,在宾馆将正在睡觉的毒品持有人邓某抓获,且被抓时邓某还沉浸在新型毒品带来的兴奋当中。据办案民警介绍,在宾馆内从邓某身上搜出了橙汁冲剂、跳跳糖、冰毒和麻果等。当时邓某为急于脱身,便以进行毒品交易为由约出了自己的上线杨某,下午三时左右杨某被民警抓获。 经审讯了解到,邓某今年23岁,是个开宝马车的富二代,每月家中会给两三万元的零花钱。据他交代,新型毒品是自己从南昌的朋友手中购入,由五物流司机带到九江长途汽车站,且自己会当场验货喝一杯确定真假。据估算,60余包新型毒品的市场价约在6万元左右。 据办案民警介绍,此类伪装“橙汁冲剂”是一种新型毒品,这类毒品遇水即溶,即冲即饮,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都不发生变化,甚至香味都相似。民警表示此类新型毒品迷惑性很强,毒品效果持续时间较长,喝一次两天大脑都会处于兴奋当中,对吸毒人员极具诱惑力。民警提醒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遇到陌生人提供此类饮品要仔细查看,加强防范,不要误食误用。如果在娱乐场所发现类似包装物,要及时报警。 目前,邓某已被治安拘留,杨某被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深挖之中。

阿拉伯茶(恰特草)新型毒品

阿拉伯茶(恰特草)新型毒品

刘平律师 刘平律师 发布时间 0 |

新型毒品阿拉伯茶(恰特草) 1.阿拉伯茶 阿拉伯茶(Catha edulis Forssk),又名恰特草、埃塞俄比亚茶、巧茶,常青灌木。阿拉伯茶(Arabian tea)是一种产于东非和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植物,阿拉伯茶(Catha edulis Forssk),又名恰特草、学名Catha edulis、埃塞俄比亚茶、也门茶、巧茶、布什曼茶(Bushman’s tea)、东非罂粟,东非常青灌木,原产地为埃塞俄比亚,现广泛分布于热带非洲、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西等地。其茎叶含有天然安非他命,咀嚼时其中含有的令人兴奋的成分对人体中枢神经具有刺激作用,使人上瘾,是一种软性毒品。因此,芬兰政府早已禁止进口阿拉伯茶。被联合国及美国、欧洲定为软性毒品。 一款名为“阿拉伯茶”的新型毒品从去年开始在中国的地下毒品市场交易中蔓延,“阿拉伯茶”学名叫“恰特草”,产于非洲,这种植物在刚摘下来新鲜的时候酷似市场上常见的苋菜,吸毒者可以直接像吃生菜一样嚼食,如果将恰特草晒干,外形又像茶叶一样,服食后的效果与海洛因相差无几,毒效惊人且成瘾性大。 记者了解到,在黑市上,新鲜的恰特草卖500元一斤,晒干的恰特草仅需200元一斤,由于低廉的价格和难以辨别的外表使恰特草成为许多瘾君子的新宠。恰特草属于软性毒品。除了价格便宜外,其外形更具迷惑性,稍不注意就会以为是茶叶或者青菜。恰特草的毒效与海洛因一样,能使吸食者产生兴奋或产生幻觉。禁毒人员表示:虽然恰特草主要产于非洲,但从去年开始,贩毒分子利用国际快递等方式将其偷运入国内,由于外形像苋菜,如果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很容易被其蒙混过关。 毒辩网http://www.crimedrug.com/ 小贴士 如何辨别“阿拉伯茶” 专家介绍,“阿拉伯茶”新鲜的时候就像苋菜,但与苋菜有一个区别就是它的茎都是红的,叶子比苋菜更显得苗条一点,而在晒干之后,“阿拉伯茶”看上去就与茶叶非常像,很有迷惑性,但口感苦涩。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见到这种像茶叶又似苋菜的东西,要多个心眼,不要误食。 恰特草已被联合国及美国、欧洲定为软性毒品。我国自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对这种植物实行管制,凡种植、持有、贩卖、走私、服食恰特草都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中国东北地区首次查获走私新型毒品“恰特草”

中国东北地区首次查获走私新型毒品“恰特草”

刘平律师 刘平律师 发布时间 0 |

中国东北地区首次查获走私新型毒品“恰特草”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沈阳3月15日电 (记者 朱明宇)沈阳海关15日发布消息称,沈阳海关缉私部门在邮寄渠道查获一起走私新型毒品“恰特草”案件,缴获“恰特草”705公斤。 “恰特草”亦名巧茶,原产于热带非洲,其叶中含有兴奋物质卡西酮,咀嚼后对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刺激作用并容易成瘾,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软性毒品之一。中国将“恰特草”与冰毒、氯胺酮等作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列入毒品打击范围,凡种植、持有、贩卖、走私、服食“恰特草”均属违法犯罪行为,严禁旅客携带或邮寄入境。 消息称,2015年12月26日,沈阳海关驻邮局办事处值班关员在对进境邮件监管查验时,在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一件邮包中查获疑似毒品“恰特草”。此后,海关驻邮局值班关员又连续三次查获同样物品,总计99公斤,经相关机构检测鉴定为毒品“恰特草”。沈阳海关缉私局立即立案,在相关海关缉私部门配合下,于北京、南京、杭州、深圳等地缴获毒品“恰特草”606公斤,抓获严某(女)等3名嫌犯。 经审讯,严某受其外籍丈夫指使,明知所寄邮包物品实为“恰特草”的情况下,在北京、杭州、南京、深圳、沈阳等地联络代理人,大批接收从埃塞俄比亚邮寄进境的“恰特草”邮包并转寄至它国,从中牟取暴利。 此案为中国东北地区首次查获走私“恰特草”案件,具有跨境迂回寄递、内外呼应走私、依托网络平台、利用国际邮路便利等特点。 沈阳海关提醒,“恰特草”是一种新型毒品,其危害性极大且不易察觉,民众务必要加强防范意识,警惕被不法分子利用。(完)

My title